“瞒”字,东汉时期只有“眼睑低”的意思,在宋以后发展出“欺骗、隐瞒”的新含义,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——曹操形象,由“瞒”字的嬗变而变涂秀虹(来源;福建日报2018-06-2511版理论周刊文史)吴人作《曹瞒传》“曹瞒”之称,最早见于《三国志》裴注所引之《曹瞒传》。南朝宋人裴松之注曰:“吴人作《曹瞒传》。”晋代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载:“太祖武皇帝,沛国谯人也,姓曹,讳操,字孟德,汉相国参之后。”裴松之注引《曹瞒传》曰:“太祖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。”查之裴注所引早期文献,曹操的称呼有魏武、太祖、曹公等,一些语境中称曹操为魏王,或曰“王”,唯有《曹瞒传》的书名称曹操为“曹瞒”。《曹瞒传》出于吴人之手,与出于魏人王沈的《魏书》相比,就裴注所引来看,二者有着各自鲜明的倾向性。王沈《魏书》多溢美之词,裴注所引《魏书》各条,没有一则是不利于曹操的英雄形象的,特别是对于杀吕伯奢之事的记载,《魏书》显然不同于他书所记而归罪于吕家。《魏书》曰:太祖以卓终必覆败,遂不就拜,逃归乡里。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。伯奢不在,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,取马及物,太祖手刃击杀数人。而如《世语》则曰:太祖过伯奢。伯